兩天來,活躍在經濟一線的中國出口企業首先感知到了中國推動人民幣市場化改革的這個最新舉措的“冷暖”。
“利好需要時間來消化。”廣東比帆服裝總經理黃發安的話,代表了不少出口企業理性的聲音。
由于專注于出口服裝,比帆服裝在接單時以人民幣下單,然后用美元結算。兌換人民幣以即時匯率為準,盡量及時結算規避風險,最大限度做到趨利避害。
“匯率波動影響的主要是生產成本,但近年來外需和匯率的變化波動是常態,其實企業已經逐漸適應。”黃發安說。
不過黃發安也坦承,最近一兩年周邊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對企業的競爭力造成了影響,有客戶因此要求企業調整產品價格,為此還損失了一些訂單。
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1.5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萬億元,增長0.9%;進口4.96萬億元,下降15.5%。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和即期匯率微幅升值,二季度以來基本穩定在6.1和6.2左右,但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年初升值6.9%和2.2%,對于出口的影響不言而喻。
央行新聞發言人12日指出,2014年三季度以來,中國貨物貿易順差持續處于高位,而美元對其它國際主要貨幣升值,二者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不同,做市商預期明顯分化,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
東莞茂德有限公司主要向北美出口木制家具,公司負責人李瑞珍說,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的點差得到校正“實在是意外驚喜”,“昨天下班時公司財務打電話,說人民幣貶值,進賬變多了”。
興奮之余,李瑞珍也談到,近年來公司生產成本上升,但是訂單數還算平穩,“訂單價格談好了不能改,其實走得挺辛苦”。她表示,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機械化水平等,公司逐漸消化了匯率波動帶來的利差。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會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短期來看人民幣貶值是一個利好消息,但還是要看長期的匯率波動,以及國外對中國的預期如何,還是要看一個長遠的趨勢。”經營海外電商的深圳沃光有限公司CEO張斌說。
作為行業內較早開展鋼管出口業務的企業,河北滄州乾成鋼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文政也表示,人民幣匯率貶值能夠提高企業產品出口的價格優勢,對鋼管出口有幫助,但不會太大。“鋼管出口一般訂單較大,生產周期長,很多企業都將訂單分成多批次,生產一批出口一批,合同價格是按交貨時實際匯率計算。所以匯率下調對企業出口的短期幫助不大,效益要中期才能看出來。”
新湖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強認為,對于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貶值總的來說是一把利大于弊的雙刃劍,匯率的波動某種程度上會刺激出口,利好出口導向型行業,對于紡織服裝、鋼鐵、化工、航運等產能過剩行業是一大利好,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抑制對外需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