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中國為何似乎連連遭遇危機,至少部分答案很可能就在你的口袋里。掏出你的智能手機、翻過來看一看它產自何處。很可能是中國的。
數十年來,那些無處不在的“中國制造”標簽催生出現代經濟史上最大神話之一。這些標簽與將中國稱為世界增長速度最快出口國的官方貿易數據一道,讓人們產生了如下觀念:中國是世界最大制造國。
然而,現實遠非如此簡單。以智能手機為例。的確,它可能是在中國組裝的,但真正的核心技術零件,包括顯示器、處理器、電池和存儲芯片,很可能是在別國生產的。事實上,數年前有一項研究發現,在一部iPhone手機或諾基亞智能手機的商業價值中,只有5%歸功于中國;余下95%來自設計這些手機并制造其內部零件的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公司。
至少有三個經驗。首先,歸功于所謂的全球價值鏈,世界各地彼此連結程度甚于以往任何時候。幾乎每一件電子產品——此外,還有服裝、飛機和汽車——都是很多國家合作的產物。
第二,我們對國際貿易數據應該半信半疑。畢竟,官方貿易數據——根據這些數據,英國和美國出口已經劇減——簡單地將一件出口成品的全部價值都歸于出口這一產品的國家。例如,2009年,運入美國的iPhone手機令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19億美元。如果以這些手機的內部零件分別來自何處為基礎對這些數據進行細目分類,與iPhone手機相關的美國對華逆差僅為區區7350萬美元:余下逆差將分攤在日本、韓國、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頭上。如果對這一統計錯覺進行校正,連英國那世人皆知的龐大貿易逆差也會顯得苗條起來。中國和德國的順差會減少一些。
第三個經驗是,中國的經濟奇跡絕非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偉大。是的,該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確是一件值得關注之事,但并非新聞頭條暗示的那樣非凡。中國是世界最大低成本商品制造國,但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只是世界的組裝點,而非其工廠和設計室。
的確,中國如今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只是在使用一種被稱為購買力平價的衡量手段時。事實上,如果一切以美元計算,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仍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還有,盡管中國經濟表面上看自2008年危機以來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以此前罕見——不論在發達世界還是發展中世界——的規模借貸。面臨全球金融混亂,北京的技術官僚動用他們最青睞的手段、鼓勵大規模舉債投資熱潮。自危機后,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總體債務水平已翻了一番左右。
這一熱潮的產物包括,一個世界級交通網絡、巨型購物中心大量出現、房地產和建設泡沫以及最近的股市大跌。但是,真正令人擔憂的不是最近數月在中國股市中損失的大量錢財,而是其根源。那些應急措施也許已經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逃離這一困境的機會。
如果中國要履行承諾、成為一個穩定的發達經濟體,需要的就是,發展。這意味著制造昂貴的手機內部零件而不是組裝手機。這意味著培育一個正常運轉、先進的服務業。尤其是,這意味著鼓勵人們花錢。在西方經濟體,家庭支出超過總體支出的三分之二。在中國,這一份額約為三分之一。
消費支出增加意味著,該國國民收入的一部分從投資轉移至家庭的口袋中。難題在于,富裕起來的公民也許更可能要求某種形式的民主代表制度。但是,依賴舉債投資——就像現在這樣——的時間越長,中國未來就更可能面臨危機,而且與日本的相似度也會更高。
不過,存在一些給人帶來希望的跡象。中國制造的產品在慢慢變得先進起來。2000年,在全世界創造的價值中,中國約占2.5%。如今,這一數據已接近8%,離美國的10%已經不遠。來件組裝產品在總體貿易中的份額已從10年前的56%降至最近的35%。
最令人感興趣的新成立智能手機制造公司萬普拉斯公司是一家中國公司。還有,預計將于近期發布的最新型iPhone手機的電池是中國大陸而非臺灣生產的。
沒有人會關注這一點,而這正是關鍵所在。世界經濟正在暗中發生轉變。問題在于,中國的轉變速度是否夠快、足以避免更多混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