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沭陽縣人民政府主辦,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承辦,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辦公室協辦的“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奠基暨入駐項目簽約儀式”正式啟動。
記者今天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預計“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項目今年底首期項目可正式投產,計劃用5-10年時間將產業園打造成百億級針織品生產基地,努力形成現代針織制造業高地、品牌集聚地、創意策源地、針織品集散地,推動針織產業從設計、加工、產品、管理、營銷和服務體系等各環節全智能化轉型升級,讓沭陽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智能針織名城”。
近年來,沭陽把紡織服裝產業確定為該縣“2+1”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并重點予以扶持和培育,目前,全縣紡織類企業達到了2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8家,2014年,紡織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0多億元,同比增長43.7%,總量居蘇北第一位。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高勇在致辭中表示,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對于中國針織行業而言,也是國內首個“智能產業園區”,這也是紡織工業開展智能制造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探索,對于行業發展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高勇指出,我國是紡織針織制造大國但不是強國,實現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需要把《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即智能制造落到實處。我們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具體推出了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具體地說,“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六條智能生產線,其中包括針織智能生產線。
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要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融合,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
中共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云峰介紹了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建設與招商的相關情況說,紡織產業是沭陽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也是全縣“2+1”主導產業之一。2015年9月,借助于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的技術力量和專業支持,按照“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圍繞產業轉移升級集聚區、政府與行業協會互惠合作示范區、體制與機制創新先導區、產城融合發展樣板區等“四區合一”的理念,規劃建設了中國首家智能針織產業園,
園區坐落于蘇北縣份中唯一一家國家級開發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1030畝,承載企業主要以生產智能針織品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錦綸、包覆紗、面料、襪子、無縫內衣等針織品,凡設備投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智能針織襪機、針織圓機、包覆紗機、加彈機、一體機等項目均可入駐。
江蘇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平、意大利NUOLATI公司大貝先生以及施工單位負責人分別做了致辭和發言,宿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天琦也做了講話,他表示市委、市政府會一如既往的支持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的工作,為把沭陽發展的更好付出努力。
簽約儀式環節,沭陽經開區管委會還分別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辦公室簽訂智能針織產業轉移戰略合作協議、與浙江無縫織造行業協會簽訂共同打造無縫織造產業戰略合作協會、與意大利LONATI公司簽訂在沭陽投資研發中心和展示中心以及服務中心協議、與上海中昊集團簽訂五億元的智能針織項目投資協議、與江蘇騰翔智能針織有限公司簽訂1億元的智能針織項目投資協議、與韓國客商田長局先生簽訂投資2000萬美元的紡織項目。
隨后禮炮齊鳴,領導嘉賓共同揮锨破土,為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開工奠基,為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的正式啟動和未來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簽約儀式結束后,與會嘉賓分別參觀了智能針織產業園、江蘇邦源纖維新材料、江蘇月源纖維、江蘇騰盛紡織、江蘇景茂針織和江蘇寶娜斯針織有限公司等經開區重點紡織企業。
高勇副會長在參觀企業生產車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中國針織行業發展的根本任務,今后行業應該加大圍繞對人的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才能更好地去適應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
此外,高勇還向記者指出,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在研究產品結構時應該針對消費者需求和消費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去調整。而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應注重個體優勢向系統優勢轉化,做好平臺經濟與組織群體的創新。大眾的創新是微創新,要鼓勵,這也是競爭的關鍵因素。隨著4.0智能化制造時代全面到來,調結構還要努力把握住互聯網加物聯網這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出席今天奠基儀式的領導還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產業轉移辦公室副主任楊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孫淮濱、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瞿靜、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韓平、浙江省無縫織造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許寧等行業領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張新紅等政府領導以及找紗網CEO頊棟先生等中外14名企業家代表。